当95后“AI极客”遇见长沙:一场关于代码与热爱的双向奔赴

时间:2025-08-29 22:33:13人气:6021来源: 迪拜新闻网

      “各位老师,这个问题其实可以拆解为算法迭代效率与应用场景适配性的平衡……”8月27日的长沙智谷产业园里,29岁的顾善植站在聚光灯下,面对海外华文媒体连珠炮似的“刁钻”提问,不仅没慌,反而眼里泛起兴奋的光。他语速飞快却逻辑清晰,从大模型训练的底层逻辑谈到产品落地的用户痛点,讲得兴起时甚至比划起手势——原本计划半小时的采访,硬是被记者们追着“加更”,直到工作人员举着“超时提醒”的小牌子晃了晃,才笑着收住话头。



 

       这场“名场面”的主角,正是湖南汇视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顾善植。这个江苏盐城长大的“新湖南人”,正用一行行代码,在星城大地上书写着属于Z世代的AI故事。

      从“鹏城实验室”到“长沙智谷”:技术极客的“归乡”抉择

      若要用一个词形容顾善植的前半段人生,“开挂”或许并不为过:国防科大计算机专业本硕博连读,26岁就被选派至鹏城国家实验室,成为国内最早一批接触“千卡计算卡集群”的大模型训练工程师——要知道,当时全国有这等经验的工程师,掰着手指头数不过50人。更“酷”的是,他还参与过“鹏程·盘古α”大模型的研发,是国内少数用国产显卡跑通大模型训练的“技术先锋”。

 


 

      但真正让他决定“转身”的,是一次深夜的电话。“在深圳看到AI像潮水一样涌来,我突然想:这么前沿的技术,能不能在家乡落地?”2021年,他一个电话“摇”来了国防科大的室友、实验室的同门、甚至从小玩到大的发小——12位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合伙人,带着300万元启动资金,在长沙智谷扎下了根。 创业哪有顺风顺水?初回长沙时,团队虽手握顶尖技术,却像捧着金饭碗要饭——不懂本地政策、摸不准市场需求,连找应用场景都碰了一鼻子灰。
     
      转机出现在2023年。“世界计算·长沙智谷”的“人工智能+应用场景”擂台赛上,全国100多家AI企业同台竞技。顾善植带着团队啃下智慧电梯、智慧停车、智慧保洁三大项目,订单像雪片般飞来,“汇视威”三个字,终于在行业里打响了名号。

      真正让他成为“顶流”的,是今年3月的湖南卫视《夺金2025》。当主持人念出“人工智能赛道‘金种子’获奖者:顾善植”时,镜头扫过他泛红的耳尖——这个总把“技术宅”挂在嘴边的年轻人,终于在千万观众面前,让自己的“AI梦”被更多人看见。

      如今的汇视威,已成长为估值过亿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。而最让顾善植骄傲的,是他们去年5月上线的“橘洲”大模型——这是国内首个基于纯国产算力预训练的移动端视觉基座大模型。“以前用大模型,要么联网等延迟,要么依赖服务器;现在,用户拿手机就能跑,离线也能用!”说这话时,他掏出手机演示,屏幕上的视觉识别界面快速跳转,“我们用了近4000万张图片训练,全靠长沙智谷的国产算力‘撑腰’。”


      “总部永远在湖南”:一片滋养创新的“沃土”

      为什么选择长沙?顾善植的答案里,藏着最真实的城市温度:“房价友好,生活压力小;国防科大、中南大学等985高校扎堆,人才取之不尽;更重要的是,湖南对创业者的‘宠爱’——湘江新区的‘柳枝行动’‘红枫计划’,省里的‘大学生创业投资基金’,我们前后拿了300多万补贴。”

      这份“宠爱”,正在吸引更多年轻面孔。2024年9月,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向全球大学生发出“背着双肩包来创业”的邀约,5.05亿元的专项基金、覆盖全周期的创业支持,让“落地即生根”不再是口号。

 


 

      “就算公司做到再大,总部也永远在湖南。”顾善植望着窗外智谷园区里穿梭的年轻身影,语气笃定,“我们的目标,是成为国产AI视觉赛道的‘独角兽’。杭州有‘六小虎’,长沙也要有自己的‘AI六小龍’!”

      夕阳透过产业园的玻璃幕墙,洒在他的工牌上。那枚印着“汇视威”LOGO的胸牌,正随着他的讲述微微晃动——像一颗跳动的科技心脏,与整座城市的创新脉搏同频共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