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华文媒体高层沉浸式体验深圳科学技术馆感受: 中国经济强大的重要性在于让世界倾听中国人怎么想——从华文媒体的观察看国际舆论格局新变化

时间:2025-10-31 21:45:21人气:5998来源: 迪拜新闻网

 


      在全球化的今天,经济实力不仅意味着财富和生产力,更代表着话语权与影响力。中国经济的持续强大,使世界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——不仅是因为“中国制造”的广泛存在,更因为“中国思考”开始影响全球议题。越来越多的西方社会开始关注:中国人是怎么想的?中国社会怎样看待世界?这正是中国经济崛起带来的深层意义。过去,中国在国际舆论中的形象往往由西方媒体塑造,带有刻板和片面的视角。然而,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与国际交往的扩大,中国的声音开始被倾听。经济实力使中国在全球产业链、能源转型和科技创新中的地位日益突出,也让世界意识到,要理解中国的行动,必须理解中国人的思想和逻辑。
 
      在这一历史转变中,海外华文媒体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角色。他们长期立足海外、面向世界,既熟悉中国现实,也了解当地社会的语境,是连接中外舆论的桥梁。

 

IMG_7596.jpeg
 

       例如,《欧洲侨报》社长高进就观察到,随着中国经济在欧洲影响力的扩大,欧洲政商界对“中国视角”的需求明显上升。《欧洲侨报》连续报道中欧新能源、数字经济和文化交流等议题,不仅受到旅欧侨界关注,还多次被欧洲主流媒体引用。法国和德国一些智库甚至邀请华文记者参与政策讨论,希望从“中国观察者”的角度理解中国民意。这种由经济实力推动的话语转移,体现了中国声音被国际社会认真倾听的趋势。

     
      同样,香港的《亚洲周刊》《星岛日报》等媒体人也指出,中美贸易摩擦后,美国学界和媒体界出现一个新现象: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设立中文舆情分析部门,直接关注中国公众的观点。这说明,当经济与科技力量足够强大时,国际社会自然会关心“中国社会怎么看”,而不仅仅是“美国怎么看中国”。

 
       欧洲多家华文媒体也曾在“海丝华文媒体发展论坛”上强调,经济实力让中国话语更具传播力,媒体融合让中国故事更易被世界理解。来自意大利、西班牙的媒体代表分享,他们报道中国企业在当地投资新能源、参与文化建设的新闻后,当地主流媒体主动转发报道,甚至邀请华文媒体人上节目解读中国企业理念。这种“由被报道到被倾听”的变化,是中国经济实力转化为舆论影响力的生动写照。

 
      与此同时,华文媒体的角色也在发生变化——他们不再只是传播中国新闻的“窗口”,而是全球议题中的“参与者”和“讲述者”。在“一带一路”、亚投行、碳中和、人工智能等国际议题上,华文媒体通过实地报道和深入分析,让世界看到一个理性、自信、开放的中国社会。

 
      正如高进所说:“中国经济的强大,让中国声音有了分量;华文媒体的存在,让这种声音被理解、被尊重。”

 
     值得注意的是,华文媒体的传播不仅仅是“讲故事”,更是一种“塑造认知”的文化传播。它通过报道中国民生、科技创新、青年文化等内容,让世界了解一个立体的中国,一个不仅追求发展、也思考未来的中国。

 
      这种认知的改变,比单纯的经济增长更深远——因为它关乎信任,关乎文明之间的平等对话。

 
      可以说,中国经济的强大让世界重新倾听中国,而华文媒体让这种倾听变得清晰、有温度、有思想。

 
      当中国人不再只是“被观察者”,而成为“思想的输出者”,当“中国人怎么看”成为全球讨论的重要维度时,中国的国际地位便真正从经济层面延伸到了文化与认知层面。

 
      在新的国际传播格局中,中国需要强大的经济支撑,也需要一支有深度、有格局的华文媒体队伍。唯有经济与媒体相辅相成,中国的声音才能更有力量地走向世界,赢得尊重、赢得理解。

 
      这正是中国经济强大的真正价值所在——不仅改变世界的市场格局,更改变世界的思想格局。


(作者 《欧洲侨报》社长 高进)